一首小诗短短四句,富含人生哲理,激励了无数处于低谷中的人
每天诗词故事 记得关注长风
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,风光无限的成功者有之,深陷困境的落魄者也有之,但我觉得大部分都是处在成功与失败这两者之间,历经坎坷却依旧保持平凡之心的人。
当你正站在成功的巅峰,享受着众人瞩目的风光时,切莫因此而骄傲自满,更不应以高人一等的姿态去轻视那些默默无闻的平凡之辈。
同样地当你陷入失败的泥沼,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失落与无助时,也请不要灰心丧气,更不要因为一时的挫败而自感低人一等,丧失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。
正所谓“三十年河东,三十年河西”,未来的道路总是充满了变数与未知。
或许此刻的他正沐浴在成功的荣光之中,但谁又能保证下一刻你不是那脱颖而出的黑马呢?
尤其对于那些才华横溢却暂时遭遇困境的人,他们的未来更是充满了无限可能。
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诗人杜荀鹤创作的《小松》一诗,从中领悟这深刻的哲理。
《小松》
唐·杜荀鹤
自小刺头深草里,而今渐觉出蓬蒿。
时人不识凌云木,直待凌云始道高。
按惯例,我们先来简单介绍诗人。
杜荀鹤,字彦之,生于池州石埭之地,即今之安徽省石台县。关于他的身世,一直有个颇为传奇的说法。
相传在杜牧曾任职池州刺史,其妾身怀六甲,后改嫁长林县乡正杜筠诞下此子即杜荀鹤。当然传言不足为信。
杜荀鹤生活的时代,正值晚唐向五代过渡的混沌之际,国家命运已然如此,个人命运又能好到哪去呢?
年少便才名远扬的杜荀鹤,苦读十年,他满怀信心地踏上科举之路,期望一举成名,只是屡屡落第。
没办法晚唐政局的糜烂早已侵蚀了科场的每一寸土壤,原本应是选拔英才的科举制度,竟沦为了明目张胆的贿赂场。有权有势者自可轻易及第,而无依无靠的杜荀鹤,尽管屡次拜谒高官却依然备受冷眼。
科举失利后又恰逢黄巢起义的动荡时局,他不得不重返故乡,过上了半耕半读的隐居生活。
世道的如此不公,心中自然激起了千层波澜,在这样的境遇下,他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《小松》。
这首诗虽仅有28字,却蕴含着无尽的人生真谛,细细读来足以让我们受益无穷。
“自小刺头深草里,而今渐觉出蓬蒿。”
想象那幼小的松树,初破土壤时微小得几乎被深草所掩盖。但它从未向命运低头,倔强地向上生长,不畏艰难险阻。如今它已超越蓬蒿,昂首挺胸的展现着生命的顽强与不屈。
“刺头”二字,不仅生动描绘了小松的外形特征,更深刻地揭示出它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勇往直前的精神。正是拥有这份坚韧与勇气,才使它后来得以突破重重阻碍,脱颖而出,成为“凌云”之木。
“时人不识凌云木,直待凌云始道高。”
世人往往不识得这潜在的凌云之木,只待它长成参天大树时,才惊叹其高大伟岸。
诗人连用两个“凌云”,寓意深远。前者指小松,后者指大松,对比鲜明,令人深思。
大松已然凌云,此时再赞其高大,实无多大意义。真正的智慧在于,在“凌云”木尚幼小时,便识得其非凡,加以爱护和培养。
诗中借小松之形象,言己之志向,展现了他坚信自己终将出人头地,让世人刮目相看的豪情壮志。
这不仅是诗人的渴望,更是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启示,无论身处何种境地,都应保持一颗平常心,既不因成功而忘乎所以,也不因失败而一蹶不振。
黄巢之乱平息后,杜荀鹤毅然奔赴大梁,不惜以身犯险,亲谒权势滔天的梁王朱温。此番冒险终得时来运转,深得梁王赏识。梁王遂遣人将杜荀鹤之名呈报礼部,以资科举。
赖朱温之力荐,杜荀鹤终在大顺二年(891)以第八名之姿荣登进士之榜,彼时他已年届四六。
只是命运并无过得眷顾他,他虽得荐入朝任翰林学士,仅数日便溘然长逝,人皆戏称其为“五日翰林”。
虽是如此,但这也是他苦读几十年换来的回报,只是天不假年而已。
山有谷峰,人有起落,人生之路,变幻莫测,纵境遇不济,处在人生低谷,也需怀揣乐观之心切莫轻视自己。
PS:推荐一个优秀的历史类公众号,喜欢的朋友可以加个关注哦!
END
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
刘禹锡写诗宽慰白居易,其中两句太经典,成无数人座右铭
喜欢记得点个关注和在看